225年春季大盘配资,丞相亲自筹划出征南中,然而丞相府长史王连听闻此事后,极力劝阻他的决定。
王连虽然在历史上名气不大,但在蜀汉初期却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。
他字文仪,出身南阳郡。
早年刘璋担任梓潼县令时,刘备起兵葭萌,率军南攻。王连坚守城池,闭门不降,展现出极高的忠诚与气节。刘备对他的忠义十分赏识,故未强攻。
刘璋投降后,刘备宽厚待人,依然让王连留任官职。
王连先后担任什邡县令和广都县令,在任期间政绩斐然。之后升任司盐校尉,主管蜀汉盐铁经营调度,在经济管理上卓有成效,辅助丞相治理盐务有功,最终被任命为蜀郡太守,兼管盐府事务。
他曾劝谏丞相:“南中荒凉凶险,不宜由您亲自出马,冒如此风险不妥。”
实际上,王连并非反对南中用兵,只是认为丞相亲征风险过大。
为何如此?
因为丞相是蜀汉的核心支柱,一旦不在成都,国家安定存疑。同时,丞相此前带兵经验有限,只有指挥三路大军入蜀的记录,而南中地形复杂,局势难测。若能获胜固然理想,若遭败绩,则丞相个人威望将遭受巨大打击。
展开剩余86%然而,丞相另有打算。经历襄樊与夷陵两次惨败,整个蜀汉亟需一场胜利以振奋士气。
随着先主及五虎将相继离世,蜀汉人才断档,急需新生力量补位。
夷陵战役的惨败根源可参考那句兵法:“善战者,致人而不致于人。”
魏延镇守汉中抵御曹魏,赵云中护军守卫成都,唯一能独当一面的,只有丞相本人,况且他想亲自掌控全局。
就在大军出征前,忠心忧国的王连却因病去世,这是丞相的一大损失。长史是丞相府中仅次于丞相的第二把手,负责府中综合事务,地位至关重要。
那么,这一重要职务该由谁接任?
蜀汉当前人才梯队主要有张裔、杨洪、蒋琬、向朗、杨仪等几位重臣。
张裔曾被雍闿陷害送往东吴,后来邓芝出使吴国促成联盟,成功将其赎回。归来后任丞相府参军,代理府政,熟悉益州局势,同时兼任益州治中从事,肩负军政重任。
杨洪同样颇具才干。汉中大战期间,诸葛亮曾请教他策略,杨洪指出汉中为益州咽喉,无汉中则无蜀国。形势所需,男子应上战场,女子则负责后勤运输。后来,他兼任蜀郡太守,理顺后勤体系,功不可没。
夷陵败战后,汉嘉太守黄元起兵叛乱,焚毁临邛城。丞相当时被召往白帝城托孤,成都防务空虚,形势危急。杨洪奏请太子刘禅出兵讨伐,派陈曶、郑绰两将出征,很快平定局势。黄元败后,众臣担心其投奔南中叛军,杨洪断言黄元凶暴不讲义气,只会投奔东吴求生。按其计策,仅需在南安峡口堵截,果然生擒黄元。
诸葛亮开府治事后,将杨洪调回蜀郡太守,地方安危依赖他稳定,故不宜更动。
蒋琬能力显著,任丞相东曹掾,主理人事。当前蜀汉人才匮乏,补充人才压力巨大,蒋琬承担重任。
杨仪和马谡两位也被任命为丞相府参军,马谡留守成都,杨仪随丞相征战。
此外,邓芝在尚书台任尚书,负责对外外交,负责与孙权维系联盟,丞相特派其再次访吴。
董允和费祎任黄门侍郎,处理皇帝与尚书令间公文,能自由进出宫廷,掌握朝廷机密,地位重要。丞相虽大权独揽,但依旧尊重皇帝,宫中联系必须畅通,二人职责重大。
最终,长史职位由向朗接任。
向朗字巨达,襄阳郡人,师从名士司马徽,且与诸葛亮为同窗好友。
刘备攻下荆州南部三郡后,向朗管理秭归、夷道、巫山、夷陵四县军政事务,镇守西大门,显示其能力非凡。
随刘备入蜀后,历任巴西、牂牁、房陵太守,积累益州地方治政经验,拜步兵校尉,掌管宿卫兵力,具备丰富军事背景。
向朗与马谡关系密切,后者街亭失守逃亡时,向朗未上报,致使丞相震怒,将其罢免。
人事安顿妥当后,丞相大军启程南征。
马谡送行数十里,丞相叮嘱其再次献策。
马谡提出攻心为上的策略:南中地险远,长期不服。即使今日击破,明日依旧叛乱。今公倾国北伐,贼知官府虚弱,叛乱迅速。若一味剿灭,虽非仁者之举,也不可仓促行之。用兵之道,当以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,心战为首,兵战为次,愿公务服其心而已。
攻心为上,真能根治南中叛乱吗?
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,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常在战争与和谈之间摇摆。
汉朝时期,汉族与边疆匈奴、鲜卑、乌桓等民族交锋频繁。
匈奴强盛时,汉朝多以和亲应对,实质是实力不敌时以礼物换取和平。
汉朝强盛则爆发大规模战争,若势均力敌,则采取互市以降低冲突成本。
彻底击败对方后,选择安抚或压迫成为关键。
东汉羌乱中,羌族多次大规模叛乱,但在明君邓训治下,羌族未再叛乱,凉州迎来和平。羌人如同汉族百姓,生活安稳无忧,叛乱意愿自然消减。
若官吏粗暴对待羌人,镇压则无济于事,胜利不过暂时停战协议。
当前蜀汉实力仍强于南中诸族,这是马谡策略的基础。
南中敢叛,因蜀汉经历败仗,国力削弱,无法有效控制。
但丞相两年治理后,国力恢复,双方差距仍大。
马谡主张,胜后勿重压少数民族,因南中地广险远,易守难攻。若无法长治久安,丞相北伐大计难以推进。
为何汉唐盛世和亲盛行,而宋明时则鲜有此策?
因理学兴起,朱熹言:“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。”
建议皇帝将女儿嫁蛮夷,视为大逆不道,皇帝亦无奈,只能继续战争,结果战败赔款,得不偿失。
有人疑问,汉唐强盛为何难融合边疆民族?
因文化认同缺失。
虽汉族生活优越,少数民族上层或许受益,但整体融合需普及儒家文化与汉文明。
古代印刷术落后,底层百姓读书成本高,宋代才大幅降低,儒学才广泛普及。
之前最佳策略是以战定胜负,然后安抚,实力不足时则以和亲稳定局势,双方相当则以互市为佳。
回到南中,丞相高度认同马谡计策,战争中军队基本遵守不扰民原则。
225年夏,丞相率军至泸水(即金沙江),大军驻扎于僰道附近,前方即叛军据点南中。
此时庲降都督李恢被叛军围困于平夷县。
蜀汉设有多个都督,庲降、江州、汉中都督皆为边防行政机构,级别与益州相当,分别辖管多个郡县。
汉中都督辖汉中与武都郡,江州都督由李严镇守永安设立,管巴郡及黔安、涪陵郡,庲降都督管理南中各郡。
针对叛军部署,丞相将军队分三路:
一、由马忠率军向西,直取牂牁郡且兰,剿灭朱褒。
二、任命原犍为郡太守王士为益州郡太守,深入平夷,协助李恢攻打雍闿。
三、由丞相亲自讨伐叛军中最强的夷王高定大盘配资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公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